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要闻

科技为笔 大地为卷 谱写新时代地质人的奋进长歌——勘查院践行“走出去、下工地、去现场、到野外”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5-04-17     浏览量: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照亮新时代新征程,当“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地质工作者肩负着更为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他们不仅是矿产资源保障的先锋队,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在这伟大时代背景下,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以“走出去、下工地、去现场、到野外”的实干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实验室建在矿场一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煤田地质工作注入新动能,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这是一场科研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是一曲新时代地质人服务国家战略、勇担时代使命的壮丽凯歌。

知行合一山水间:一位工程师的实践长歌

从实验室到矿山,从理论到实践,勘查院青年工程师谢治刚完成了一次升华。在张集煤矿西二1煤下采区水害治理项目现场,这位“80后”技术经理带着他《两淮矿区深埋煤层开采岩溶水害地面区域治理工程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的研究成果,像一位执剑的医者,为饱受水患困扰的矿区开出科技“良方”。例如,在2#井场这个“硬骨头”面前,他带领团队优化方案设计,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及施工难度大的困难,推动2#井场顺利步入正轨,开创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应用的典范。在不懈努力下,工作区内6个孔组的设计水平与施工质量显著提高,成果资料更是获得了矿方的高度评价。


图为谢治刚在井场进行岩屑鉴定

这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并未止步于此。针对注浆量预测精度不足的难点,他总结形成《地面多分支水平孔注浆量预计方法改进及应用》论文,获2024年安徽省煤炭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一等奖,并在安徽省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上作专题报告。如今,已完成从“技术尖兵”到“行业智库”蜕变的谢治刚,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科研,永远生长在实践的沃土里。


图为谢治刚在井场测量水泥浆比重

薪火相传攀高峰:三代地质人的远征长卷

春风拂过江淮两岸,一群躬身执锤的身影攀登在皖北的丘陵沟壑与皖南的黛色山峦间。这群人,就是勘查院资源勘查与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青年地质工作者们。作为长期深耕安徽能源地质领域、经验丰富的技术攻坚团队,资源勘查中心始终将野外地质工作视为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攻深找盲”的关键突破口。


图为勘查院技术人员在测量地层产状

为深入推动安徽省页岩气找矿工作,今年3月,勘查院联合中石化华东分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展皖南野外地质考察。参加此次野外踏勘的,有霜鬓不改其志的60后老专家,手中的地质锤稳如当年,也有年富力强、锐意创新的70后、80后中坚力量,他们以扎实专业和创新思维为团队注入活力,还有刚踏出校园、朝气蓬勃的90、00后青年地质先锋,携带“地质三宝”与先进探测仪器,认真细致地“量产状、识岩性、记点位、测元素”,为传统煤炭地质行业带来了新视角与新方法。


图为勘查院技术人员在宣城地区开展页岩气野外地质考察

这支“老中青”三代结合的队伍不怕风吹日晒,不辞辛苦,先后完成明龙山、上窑、凤阳、皖南巢湖、无为、宣城等多地的野外地质露头剖面的踏勘工作。他们薪火相传,冒雨前行,向阳寻矿,秉持“授经验、踏野外、谋突破”的工作精神,为区域地质找矿倾尽全力。这既是技术的传承,更是“山高不阻其志,涧深不断其行”的地质魂延续。

技能淬炼在一线:赛场上的匠心传承

2024年初冬,淮北大地寒风凛冽,但全省煤田地质系统地质调查员职业技能大赛的现场却热火朝天。这场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省煤田地质局联合举办的技能盛会,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比拼,更是对煤田地质人的一次“走出去”实战检验。

真正的技术必须在现场磨炼。勘查院派出的5名技术骨干,在技能竞赛前三个月便开始系统备赛。往年技术能手获得者和院内专家组成教练组,带领参赛技术人员扎根现场,反复推敲岩心结构特征描述、煤层对比制图等技术细节;参赛团队白天实操练习,晚上讨论总结,各位参赛人员的技术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辛勤的付出,总能迎来回报。在两天半的竞赛过程中,我院技术人员展现了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昂扬向上、热情饱满的工作面貌。在理论考试以及地质编图、注浆分析、岩心鉴定等各个实操环节表现出色,谢治刚理论考试获92.5分的高分,朱建刚在煤层解吸气现场测试中获得满分;谢治刚和方惠京最终以89.25和86.57的总成绩分获大赛第二名和第三名,为勘查院赢得了荣誉,也为全省煤田地质系统树立了新的标杆。


图为技能大赛颁奖现场

这场技能大赛不仅镌刻了勘查院技术骨干们砥砺奋进的足迹,更点燃了新时代地质人“以匠心铸就专业,以实干诠释担当”的精神火炬。当获奖证书在冬日暖阳下熠熠生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荣誉的加冕,更是整个煤田地质行业薪火相传的技术基因。

数字春风绿矿山:智能管控的生态革命

从晨光熹微到星垂平野,实验室的灯光见证着勘查院绿色矿山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团队的执着。这支以陈善成博士为首的科研团队,抓住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安全、高效、绿色的矿业生产行业风口,紧扣数字化、智能化这一核心主题,跑现场,做研发,谈合作,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其研发的“绿色智能矿山一体化管控平台研发与智慧环保系统集成建设”系列产品,已获九项国家软件著作权,并成功斩获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暨首届安徽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产品研发很艰难,成果转化则更不容易。当勘查院、省绿色矿山工程研究中心与滁州中联水泥三方协议的签订时,团队成员们既充满期待又心怀忐忑。随着“首个5G绿色矿山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在滁州矿山深处动工,数字化矿山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这颗从实验室而来的种子,终于落地生根,破土而出,也给业界带来不小的震动,水泥网、绿色矿山网等多家行业权威媒体对项目进行了报道,国家自然资源部官网也转载了相关报道。该项目最终荣获“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奖”与“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议项目奖”,并陆续在滁州中都瑞华、凤阳琅琊山矿业、安徽铁鹏海豹水泥、山东众联矿业等近10家矿山企业转化应用,实现了矿山企业设备管理、人员管理、工业生产系统等环节的全面提升,昔日的“环境痛点”,如今蜕变为生态与经济并蒂绽放的示范点。


图为陈善成博士在滁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二郎黄槽坊水泥用灰岩矿为参访人员解说该矿数字化矿山建设成效

穿透地层寻黑金:“淮夷”之地的能源使命

春意盎然的淮南二道河畔,一座座钻塔拔地而起。2025年3月18日,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承担的“淮南市谢家集-上窑勘查区煤层气预探及煤炭勘查(补充)”项目正式启动钻探施工,标志着这项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进入关键阶段。


图为项目钻探施工现场

真知灼见,源于足履实地。项目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方法。3月26日,项目组派出首批驻场人员。这支由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在60后老地质工程师的带领下,深入钻探一线开展工作。他们认真检查每个钻孔位置,详细了解设备操作流程,与施工人员充分交流技术要点。年轻技术人员更是抓住这次难得的实践机会,积极参与班报检查、岩心采集等工作,在实践中提升业务能力。技术人员深入勘查区实地踏勘,反复研究地质资料,精心编制施工方案,严格把控每个作业环节,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安全管理和环保措施也同步落实。

驻场期间,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同吃同住,克服野外工作条件艰苦等困难。白天,他们在钻机旁忙碌;晚上,还要整理资料、研究问题。遇到不符合规范的情况,他们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正如一位技术人员所说:“只有亲身参与每个环节,才能真正掌握地质勘查的要领。”

目前,项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通过深入一线的实践锻炼,项目组不仅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后续勘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地质勘查与实践的精髓,不在案头笔墨,而在每一寸土地的丈量、每一处岩层的叩问。


图为勘查院技术人员参与岩心鉴定

科技为笔,大地为卷,勘查院地质工作者们把青春描摹成山峦的形状,把汗水凝结成点滴涓流汇入江河。他们正在绘就的,不仅是矿产分布的经纬,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这画卷里,有智慧的光芒,有汗水的芬芳,更有那永不褪色的地质魂在熠熠生辉。

徐瑾、谢治刚、余苇、方惠京、赵锐、陈伯年/文